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办:上海市律师协会
编 辑:《上海律师》编辑部
编辑委员会主任:邵万权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张鹏峰
廖明涛 黄宁宁 陆 胤
韩 璐 金冰一 聂卫东
徐宗新
编 委 会: 李华平 胡 婧
张逸瑞 赵亮波 王夏青
赵 秦 祝筱青 储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闫 艳
应朝阳 陈志华 周 忆
徐巧月 翁冠星 黄培明
主 编: 韩璐
副 主 编: 谭 芳 潘 瑜
曹 频
责任编辑: 王凤梅
摄影记者: 曹申星
美术编辑: 高春光
编 务: 许 倩
编辑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号均瑶国际广场 33 楼
电 话:021-64030000
传 真:021-64185837
投稿邮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网上投稿系统:
//www.batvfd.com/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师协会网址(东方律师网)
www.batvfd.com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 第 272 号)
本刊所用图片如未署名的,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江卫
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律师协会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公司与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普陀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普陀区青年律师联合会会长、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普陀区青联常委、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荣获第七届上海市优秀青年律师,上海市律师行业优秀党员律师,上海市普陀区拔尖人才,上海市普陀区第一届优秀青年律师、第二届优秀律师。
2008年1月3日,我结束北京军都山下四年的学习,通过了司法考试,来到上海这座城市,带着懵懂和好奇踏入律师这个行业。在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入行刚好满十五年。这十五年来,我们整个律师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上海律师业更是勇立潮头,从规模到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一名上海青年律师,在行业中的不断磨砺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不断成长。一路走来,我的心中充满感恩。
首先要感谢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我是江苏南通人,在中国政法大学求学四年,毕业后也曾经准备留在北京,但最终考虑再三,还是来到了上海。做这个决定有很多个动机,现在我感谢其中的每一个。也许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本来就是由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而成,她拥有最宽广的胸怀,张开双臂,接纳像我一样对未来充满渴望的年轻人。我记得很清楚,就在我实习期间,有些地方开始严格限制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当地律所申请实习、执业,我的同学中就有人因此推迟了执业的时间。这可能不仅仅影响到律师的执业时间,更会影响一个青年律师对留在这个城市继续奋斗的信心。我很庆幸的是,选择了上海这样一个包容、自信的城市。
除了包容、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也是保障青年律师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是否尊重和相信法律,会在日常的每件大事小事中体现出来。如果在一个地方,人们想要调整某项利益(例如进行一个交易)或者解决某个冲突,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法律,而是其他手段,比如找关系甚至采用暴力,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律师将很难有立足之地。而值得骄傲的是,上海的法治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就我个人的体会,虽然难言完美,但上海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整体上都保持着较高的执法水平和效率,居民们大都拥有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普遍知法、守法,并且更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律师的专业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获得更好的执业环境。特别是对青年律师来说,能够从执业之初就在规范的道路上发展,坚定专业方向,而不太会迷信法律以外的其他手段,甚至走上歧途。
青年律师的成长更离不开事务所和整个行业。由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的法学教育都更偏重于理论,而在真正的法律实践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书本上的知识显然不够用,更遑论案源的开拓和客户的维护这些高阶技能。我刚工作时,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并时常为此感到焦虑。但是好在事务所很重视对年轻律师的培养,带教的老师会在每个案件中手把手地传授实务经验。更为难得的是,我的老师对自己的客户资源也毫无保留,从新客户的结识到老客户的维护,都把我带在身边,帮助我迅速地完成从学生向律师的身份转变。同时,上海市律师协会也定期开展培训,特别是针对实习人员执业前的集中培训,请来行业内的前辈、资深的法官、仲裁员和学者讲课,传授实务经验。我在这些培训中确实拓宽了视野,也结交到很多同行朋友。近年来,我也参与了上海市律师协会青工委的一些培训工作,深深知道律协同仁们为准备这些高质量的培训需要付出多少心血。这些事务所内部和律师行业紧扣实务的培训,对帮助年轻律师以最快速度达到执业所需的基本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律师执业的平均水平。
积极参与行业活动,经常与优秀同行交流,对我的帮助也很大。刚入行不久时,我就经常参加我们区律工委的一些活动,认识了一批优秀的同行前辈,特别是其中一些优秀的青年才俊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我们区律工委组织了青年律师沙龙,几位召集人都十分活跃,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区内青年律师的关系十分融洽。大家在一起谈天说地,交流执业心得,探讨业务方向,氛围很好。而对我这样的行业新人而言,这正是了解行业、开阔眼界、汲取养分的好机会。同时,这些优秀的律师们比我大不了几岁,他们的成功也给我了信心和动力。而此后,我也结识了更多上海优秀同行,每当迷茫和懈怠的时候,他们就像一个个路标,鼓舞和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当然,律师职业也充满挑战。特别是对青年律师而言,在职业发展初期,面临高强度的工作、持续的学习要求、并非很高的收入,以及种种的不确定性;对比获得律师资格的难度,确实有时会让人产生挫败感,会有部分人难以坚持下去。而对律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青年律师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心理基础。记得在参加执业前的集中培训时,律协一位领导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每年申领实习证的实习人员中,有25%最终没有申请执业。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行业有至少四分之一的人熬不过第一年,这还不包括执业后转行的律师。所以,如果没有对律师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喜爱、没有对这个行业的信心,可能都难以在律师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考公务员是最热门的选择,我们班里的绝大部分同学从大三开始就在准备各种公务员考试,而我是极少数的几个例外之一。因为从进入法学院开始,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律师,最终我也确实是毕业时班里仅有的两位到律所就业的同学之一。正是对律师职业的这种喜爱,让我在面对种种困难时坚持了下来;将来即使还有再大的挑战,我一样会继续坚持,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初心吧。
对客户、对自己、对事务所、对行业的责任感是青年律师努力的动力,一个律师如果丧失了责任感,必然会迷失方向。本质上,律师所有的业务都是与客户之间的委托关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属性要求,这种行业自律的职业道德是客户对律师信任的基础。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接受客户委托后,绝大部分时间都并不在客户的监督下工作,而由于工作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壁垒,客户甚至无法实现监督。另一方面,法律服务并没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考核结果,表面的结果往往也不能充分体现完整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律师如果偷懒,客户几乎难以发现。然而,如果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希望体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时刻准备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律师,必然会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这些努力并不为人所知。一个对自己、对所在事务所乃至整个行业的声誉无比珍视的律师,必然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面对诱惑或者压力,仍然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还有一个问题也经常在青年律师之间讨论,那就是律师个人与团队和事务所之间的关系。我的感悟是: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远。律师行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对团队协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单打独斗的律师即使水平再高,在面对复杂案件和项目时,除非选择一年只办几件高质量的案件,否则很有可能力不从心。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在专业上实现分工、在繁简事务上实现协作,能够克服有时间没案源、有案源没精力的矛盾。那么,青年律师如何在团队中获得成长呢?我从业以来没有更换过律所,完整地经历了实习人员、律师助理、合伙人、团队负责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每一次身份角色的转变也让我不断地改变视角,来看待团队、律所的发展生态。我最深的感受是: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任何一个组织内部都有分工,分工是团队协作的前提,律师团队或者律所也是一样。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分工角色,并积极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决定了能否在团队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能力相当的前提下,态度积极的人显然更容易被看见,并得到更多的机会。而作为律师,更多的实践机会对积累经验、拓展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我刚执业的时候,完全没有自己的客户和案源,都是事务所和团队的其他律师与我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专业能力得到锤炼,也逐渐获得同事和客户的认可,进而不断拓展新的客户,逐渐积累起经验和资源。现在,我也将自己的资源拿出来和团队及律所的其他律师进行合作;换一个视角来看,我当然更欣赏积极向上、专业敬业的青年律师。所以青年律师在起步时,不妨把身边的同事当作自己的客户去开发和维护,这也许不失为一条路径。
回顾十五年的执业经历,我感到很幸运,适逢我们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法治不断深入人心,让我们有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一路走来,我也得到了很多帮助,让我更有信心,坚定地逐梦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青年律师注定要与法治中国同行共进。愿诸君努力,在法治中国的前进路上留下我们的脚印。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