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传承 再创佳绩
日期:2012-01-04
作者:光 韬
上海律师辩论队捧起了“首届全国公诉人和律师电视论辩大赛”团队一等奖的奖杯。那一刻我在看台上注视着他们,和十年前上海律师辩论队捧起首届全国律师辩论赛冠军奖杯时的情形惊人的相似。
本次大赛是律师和公诉人之间的辩论,拿最高检某位领导的话说,既然是够得上公诉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能定罪的,客观地说辩题对律师明显不利。如果问我上海律师辩论队夺冠什么因素起的作用最大,我认为首先是组织方法。“集全行业之力,用全社会资源”,以开放的胸襟去整合有利资源,这是市司法局和上海市律师协会组织律师辩论队训练及参赛的重要特色,我注意到无论是市司法局还是市律协的领导,他们特别注重从全局上统筹,于细节上协调,对具体工作限制少,对专家教授尊重多,讲究领导艺术和科学方法。
前期工作,选拔辩手是关键。遴选队员采取了组织推荐和个人报名相结合及点将和选拨相结合的方法,最终选出了4名参赛队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没能入选的年轻律师辩才出众,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上海律师界人才兴盛。
我还记得黄荣楠5月20日曾给宣传委的同仁发邮件表示“要参加上海市检察院的选手选拔及培训工作。可能不便直接参与上海律师队的培训。”很多委员和我抱有一样的想法,希望他回来。计时俊律师给大家群发邮件:“同意光韬的提议,强烈要求荣楠担任上海律师队的总教练,不为别的,只为他首先是上海律师。”
荣楠是顾全大局的,最终在盛雷鸣会长和万恩标秘书长的说服下出任主教练。说来惭愧,就训练工作而言,王嵘长于破题立论,荣楠长于战场训练,知明长于陈词辅导,他们为本次辩论赛都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智慧,而我更像个为队员们加油鼓劲的欣赏者,跟随着大家再一次享受了征战的快乐。
我的邮箱中还有封8月6日孙潇喆代表全体队员发给教练组的邮件:
各位教练:我谨代表全体队员,表明我们准备全力以赴的决心。我们不敢承诺最终的结果,但我们敢承诺,我们的投入将是120%的。希望能在各位教练的关怀和领导下,继续创造辉煌,不负全体上海律师的期望!
这些都表明集体荣誉感体现在每个人身上,贯穿了组织工作的始终,这也是上海律师辩论队的优良传统。在这里我还不得不提到律协的陶丽萍主任,她带领仲峥和小孟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幕后支持、协调和保障,敢说比十年前做得更好,她承担的这份任务应该当之无愧。
辩论风格的传承非常值得一说,这也直接涉及训练方法。10年前,首届全国律师辩论赛组委会期望律师辩论有专业特色,避免大学生辩论赛公式化、表演化的倾向及空洞、矫饰的毛病,使之具备更切实的行业示范效应和更具建设职能。这需要探索一个有律师特色的辩论风格,当时的教练陶武平、王嵘,首席顾问复旦大学的张蔼珠教授以及所有队员在后来的训练中将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
后来,我把各方的建议归纳成了8个字“精致优雅、全力以赴”,所谓“精致”是指破题、立论和攻防预案的细致、精到;“优雅”则是指风度仪态及听德辩德的大方有度。“全力以赴”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两者合起来体现当代律师的风采。这8个字作为队训当年贴在辩论队每个成员的房门上,它鼓舞着团队朝着创新的风格努力。最终的事实证明上海队的风格几乎就是中国律师辩论风格的典型代表。
本次大赛所选案例几乎都是近年来刑事司法领域的疑难杂症,理论上存在争议,实践中需要斟酌。这种案例破题立论一定要“深入”,全队成员要成为这道辩题的专家,也可以说它是种精英文化;但是辩论赛最终呈现在央视的荧屏上,电视是大众传播,怎么让普通百姓也听得明白,这需要“浅出”,精英文化和大众传播是一对矛盾,电视论辩就是要求律师在精英文化和大众传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就是用最简练、最简单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艰深的案例剖析、正确的法律理解、先进的法治理念传达给大众,这正是现在的电视辩论赛的设计初衷,也正是律师这个行业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
正因为经历了训练中的“深入浅出”这个很艰苦的蜕变过程,上海律师辩论队靓丽的刘一、沉稳的孙潇喆、激昂的周乐多、阳光的余家恺4位队员才能在央视的演播厅里将“精致优雅、全力以赴、再创辉煌”的参赛口号兑现成现实。在他们的背后是张弛、何萍、蒋昌建、陈浩然、顾骏、阎立、陶建平等专家教授;是陶武平、翟建、鲍培伦、林东品等上海名律师;是马赛、孙彬彬、金文玮、张移、张承彪、王峰、毕玥、闫艳等年轻的一代。
上海律师辩论队应该衷心地感谢他们!
(作者单位:上海汉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