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辩
日期:2012-01-04
作者:黄荣楠
十年前,当我作为队员捧起“全国首届律师电视辩论大赛”冠军奖杯的时候,不会想到,十年后又一次见证了上海律师辩论队在央视的舞台上将历史重演。但这一次,我不再站在台上,而是坐在场下。作为教练,我感受到十年间这两场中国律师的顶尖辩论,演绎了上海律师队伍“精致优雅、全力以赴”的风采。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7月10日,律协召开教练组成立会议。当时王嵘律师主动让贤,光韬律师极力推荐,周知明律师全力支持,在盛雷鸣会长和万恩标秘书长的真诚邀请下,我加入了教练组。
离大赛只有不到40天的时间,摆在教练组面前的是三座大山:一、是要让三位房产专业律师成为刑法专家;二、是完成律师到辩手的“微笑曲线”;三、是剖析完成四道辩题的立论、辩词及战场。
翻过第一座山,靠的是勤奋。集训第一天,我们就给每个选手发了一本厚厚的刑法专著。规定一周后,每人拿出不少于1.5万字的读书笔记。然后交叉阅读其他队员的笔记。这样保证两周之后,每人肚中至少被填入了四、五本书。随后是密集的刑法教授授课、刑辩律师破题。这些队员每天苦读至半夜,从最初不知“刑法谦抑性”为何物,到后来潇洒谈论起“间接正犯”的法律特性。
跨过第二座山,要的是坚韧。“微笑曲线”,这是一个比方,描述的是选手从自信到自我否定再回归自信的动态过程。教练组轮流做恶人,魔鬼训练,毒舌点评,打破选手的优越感,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重塑辩论风格并形成内化的辩论技巧。
迈过第三座山,凭的是团队。40天中,把短短100多字的案例题,演化成几万字的事实与法律分析。然后,再从几万字的分析,浓缩成两分钟的陈词及4分钟的自由辩论。王教练一条条理论分析,周教练一个个字句推敲,我和光韬帮队员们一秒钟一秒钟的掐表。
9月12日,我们踏上了去北京的高铁。第一天比赛轮空,教练们分为两组,一组由我带着队员们继续训练,另一组由光韬和周知明到现场观看其他队的比赛,分析其他队的风格及队员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9月15日,最紧张的时刻终于到了。下午第一场,上海律师队首战对阵全国公诉系统辩论赛亚军——广东公诉队。我们的选手以流畅的陈词、默契的配合,精确的掌控,可以说初试啼声但一鸣惊人。相反,广东队更多偏重于事理的阐述,直接导致他们自由辩论的时间很快耗完,进入了近一分半钟“缺席审判”的时间。可能是对方过早的放弃抵抗,因此导致我们单方的表现缺乏对抗性,所以初赛的评分并不高,我们排在第三名。
初赛结束的当晚,光韬负责去抽决赛签。如队员所愿,光韬抽到了全国公诉系统辩论赛冠军——北京公诉队,但同时却不如所愿地抽到了一道最难的辩题。因为这道题在之前任何一个刑法专家教授看来,是一道控方占尽法理和情理优势,而辩方可辩的空间非常小。顶着这样的压力,队员们在短暂的低迷之后,很快调整好状态,立即就在原有准备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辩词和整理战场。当天训练到很迟才休息,我告诉队员们:上海律师永远是挑最强的辩手、抽最难的辩题。
9月17日下午,最高检、司法部、全国律协领导、专家教授以及评委都到了现场,央视演播室里的气氛隆重而热烈。决赛共有三场,我们是最后一场。上场之前,我告诉队员需要他们稳定而精彩的发挥,不光是为了上海律师,更多的是为中国律师争得荣誉。从他们的目光当中,我看到了信心。
但是,谁也没想到,比赛时发生一个小小的意外。央视播出的案情VCR和我们拿到手的辩题立场,有不小的差异。平均年龄比我们大8岁的北京公诉队非常老到,镇定地按照原来的辩题做了一辩陈词。看得出我们的一辩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冷静沉着地按原来的辩词陈述完毕。我觉得这对于80后律师非常不易。在自由辩论环节,北京公诉队从法理角度发动攻击,这正是他们在这个案件中的优势,而我们的选手在不利的情况下努力抵抗住了对方的首轮进攻。从第二轮开始逐渐发挥了上海律师的特点,站在情理法的角度,把辩题的逻辑以及其外展的社会效应发挥到了最好。在辩论的后半场,上海队开始慢慢占优。特别是当北京公诉队用完了自由辩论的4分钟时间,我们还有40秒。此时二辩作为队长坚决地执行了教练的预案,运用超时战术,特别是最后以君子之态主动放弃了剩余时间,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君子之辩”,赢得了全场的赞许。在总结陈词环节,三辩稳扎稳打,创新性地用一句英语法谚表达了在刑事案件中应对于个人权利的尊重,这一“奇招”获得了满场的掌声,也为上海队的此次比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作者单位: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